煤化工業務高質量發展之路
2024-09-09 15:15:07
閱讀提示
我國化石能源禀賦的特點是“富煤貧油少氣”。2023年,我國能源消費中化石能源占比82%,其中煤炭占比55%、石油占比18.8%、天然氣占比8.6%。我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和第三大天然氣消費國,石油和天然氣對外依存度較高,且呈現逐年上升趨勢,2023年分别達73.6%和39.9%。通過現代煤化工技術,适度發展現代煤化工産業,對保障我國能源安全、經濟安全,促進石化原料多元化和石化産業供應鏈産業鏈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石化煤化工技術發展經曆了從引進到自主開發的過程,先後攻克了大型先進煤氣化、合成氣淨化、煤制甲醇、煤間接液化、煤制烯烴、煤制乙二醇等關鍵技術,并且相關示範工程取得成功,開發了煤炭轉化過程中的污染物處理及循環利用技術,實現了工業廢水零排放,形成了多個煤化工路線的全産業鏈自有技術。在甯夏、内蒙古、安徽、貴州和新疆等地規劃布局了6個煤化工項目和1個煤炭與煤電聯營、煤電與新能源聯營項目,擁有煤炭資源量232億噸,已建成投産3個煤化工項目,形成煤炭産能2290萬噸/年、聚烯烴産能207萬噸/年和其他精細化工品産能213萬噸/年,年轉化煤炭約1050萬噸。
“雙碳”目标的提出,使我國煤化工産業面臨新的挑戰。煤化工産業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矛盾突出,水資源制約大、環境承載能力受限,煤化工領域實施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加快産業技術優化升級、推進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的任務還很艱巨,對中國石化煤化工發展提出更高要求。
發展機遇
由于“富煤貧油少氣”的能源結構和資源禀賦,我國煤化工長期以來就是石油化工的重要補充。現代煤化工被定位爲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戰略儲備産業,能發揮油氣安全保障、對沖外部風險作用,處于升級示範階段。2021年11月17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設立2000億元支持煤炭清潔利用專項再貸款。現代煤化工發展正由生産基礎化工品、大宗原料轉向生産精細化工品、專業化學品等高端路線,向多元化、低碳化方向發展,努力打破産能過剩、無序競争等被動局面。
中國石化的主營業務是油氣勘探開發和石油化工産品生産,但受國内油氣資源限制,每年需要進口大量原油。發展新型煤化工将擴展中國石化的業務範圍,依靠煤炭資源彌補油氣資源的不足,爲統籌油、煤、氣資源,調整化工産品原料結構,實現能源多元化協調發展帶來機遇。煤制烯烴項目在中高油價下相對石腦油制烯烴具有較強競争力,規劃和建成投産項目較多。煤制油氣定位爲國家産能和技術儲備,近幾年在中高位油價下已實現穩定盈利。同時,當前煤炭行業處于轉型發展期,也爲中國石化通過合作獲取優質煤炭資源帶來機遇。
在生産運行方面,中國石化已擁有中天合創、中安聯合等多家煤化工生産企業,煤制烯烴示範項目運行平穩,技術位居國内先進水平。在技術開發方面,中國石化已開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MTO(甲醇制烯烴)、煤氣化等現代煤化工工藝技術,并在示範項目上應用,正在努力建設國内首套全國産化技術的煤制烯烴工業示範項目,助力我國煤制烯烴升級示範。現代煤化工已成爲中國石化化工闆塊的重要組成部分,實現高質量發展具備良好基礎。
現實挑戰
當前,國内化工産品整體處于産能過剩狀态,特别是“十四五”期間一批特大型、一體化石化項目建成投産、煉化項目“減油增化”提速,導緻烯烴、乙二醇、芳烴等産品供應增速超過需求增速。煤化工産業面臨來自傳統石化行業、新型能源産業的競争挑戰持續增大,自身在技術進步、産業示範等方面仍存在短闆,尤其在安全、環保、節能、減碳等方面關鍵共性制約因素依然存在。
煤化工的經濟性和競争力與國際油價緊密相關。未來,原油價格如果長期在中低位運行,可能對煤化工産品價格形成壓制,部分煤化工産品将不具成本優勢。此外,随着國家煤炭去産能政策深入實施,國内煤炭價格持續上漲,煤化工生産企業成本增加,産品價格下跌和原料價格上漲會降低煤化工整體盈利能力。
相較石油化工,煤化工項目涉及固體、液體、氣體多相轉換,反應更複雜、工藝流程更長,“三廢”處置問題突出。煤化工布局在我國中西部地區,人口密度小,固體廢物資源利用率低,需占用土地資源堆存,灰渣處理已成爲我國煤化工項目面臨的共性問題。煤制油碳排放約6噸/噸油品,煤制烯烴碳排放約10噸/噸烯烴、煤制氣和煤制乙二醇每噸産品碳排放在5噸左右。國内環保要求趨嚴及“雙碳”目标提出,直接影響現代煤化工項目的碳排放量。如何從根本上解決碳排放問題,仍是現代煤化工産業面臨的大現實挑戰。
五條路徑
爲了實現“雙碳”目标,未來我國生态文明建設将進入“以降碳爲重點戰略方向、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發展時期。以煤爲主的能源活動是碳排放的主要來源,面臨較大的降碳壓力,在加速推進能源結構轉型的同時,有序發展現代煤化工,推進清潔綠色低碳發展,實現煤炭從燃料向燃料與原料并重轉變,可有效減少二氧化碳和大氣污染物排放,提高煤炭轉化利用效率和産品經濟價值,從根本上扭轉高碳排放等問題,助力我國“雙碳”目标實現,确保國家能源安全。
中國石化高度重視煤化工業務的高質量發展,在内蒙古地區充分發揮煤化工一體化和成本規模優勢,加強與綠電綠氫耦合發展,打造煤化工新材料基地;在新疆地區建設煤制油氣柔性生産高附加值化工産品的煤油氣化電綜合潔淨能源創新示範基地。未來,中國石化煤化工業務高質量發展可通過以下路徑實現:
一是堅持在富煤地區發展煤化工,發揮煤化工一體化效能。
從國内已投産的煤化工項目運營情況來看,擁有開采成本低、煤質優良、适宜煤氣化的煤炭,是煤化工項目保持競争力、實現持續盈利和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和關鍵。因此,中國石化發展煤化工要堅持“資源+化工”的發展理念,突出煤炭的資源保障作用,引進成熟人才加強對煤礦投資和安全等重大事項的決策及監管,加快推進煤礦手續辦理和産能建設、加大優質煤炭資源的獲取力度,爲中國石化煤化工業務高質量發展奠定牢固的資源基礎。
二是堅持“基礎+高端”模式,優化産業鏈供應鏈。
中國石化煤化工産業要在發展大宗石化産品的同時,提升産品檔次和附加值,走“基礎+高端+多元化”之路,從基礎産品向深加工轉變、從普通材料向化工新材料轉變,并向煤制其他含氧化學品、合成纖維原料等方面延伸,構建具有比較優勢的高端化差異化産品體系。同時,利用聚烯烴産品技術、新産品開發和産品售價等方面優勢,全面推動煤制烯烴産業鏈和聚烯烴産品提檔升級,除了常規聚乙烯、聚丙烯産品,還要發展POE(聚烯烴彈性體)、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茂金屬聚乙烯、茂金屬聚丙烯等産品。
三是堅持從保障國家能源安全角度出發,積極發展煤制天然氣。
中國石化煤化工産業發展要立足國家能源安全戰略和國民經濟發展的需求。2023年,我國天然氣産量約2320億立方米、消費量約3820億立方米。預計到2025年,我國天然氣産量将達2710億立方米、消費量将達4500億立方米,國内天然氣缺口将進一步擴大。受地緣政治因素影響,國外天然氣資源供應存在一定不确定性,亟須發展國内煤制天然氣作爲有效的資源補充。要積極推進新疆煤制氣項目,保障國家能源安全。
四是堅持科技創新驅動,實現煤化工技術自立自強。
中國石化發展煤化工業務要依靠技術平台優勢,堅持技術創新,加快新技術的研發和成果轉化,推進新型煤氣化、熱解、合成等關鍵技術示範應用,在合成氣一步法制烯烴、合成氣一步法制乙二醇、熱解-氣化一體化等革命性技術研究領域取得重要突破;深入開展含氧化合物生産技術的示範,開發低成本的技術生産醋酸、脂肪醇等基礎化工原料,充分利用合成氣中一氧化碳的氧原子,減少因變換工序帶來的二氧化碳排放;進一步推動綠電、綠氫、CCUS與煤化工新技術的耦合應用,實現中國石化煤化工技術自立自強。
五是堅持多能互補、産業鏈融合,助力煤化工綠色低碳發展。
非化石能源正成爲我國能源消費增量的主體。預計2030年光伏發電和風電供應将占國内電力供應的24.1%,2035年将占31.2%。
中國石化煤化工布局要堅持多能互補,開發利用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推進地熱能、生物質能的利用研究,建設多能互補的能源開發轉化利用體系,發揮不同種類能源資源的協同效應。
要堅持産業鏈融合。一方面要提高現代煤化工産業内部多條産品鏈的融合度,研究以煤爲原料生産甲醇,進而生産各類烯烴、芳烴等的技術鏈,提高生産柔性化程度,根據市場産品價格進行靈活調整。另一方面要推動現代煤化工與關聯産業的融合度,加強現代煤化工與石油化工、化纖、鹽化工、冶金建材等上下遊産業鏈的耦合,與發電企業、電網企業、制氫企業開展聯合攻關,突破綠氫耦合現代煤化工關鍵技術,由高碳工藝向氫基工藝轉變。
創新引領煤化工綠色低碳發展
□本報記者 程 強
國家能源集團首席工程師王建立在日前召開的2024中國煉油與化工企業高峰論壇上表示,我國現代煤化工産業經過20多年發展,産能規模快速增長,爲實現煤炭清潔利用打下了堅實基礎,爲提升國家能源戰略安全保障能力、促進化工原料多元化作出了積極貢獻。2023年,我國煤制油、煤制天然氣、煤制烯烴和煤制乙二醇四大類産品産量分别爲724萬噸、63.35億立方米、1725萬噸、547萬噸,折合原油當量超4000萬噸,約占我國自産原油的五分之一。
技術快速進步
國家能源集團煤直接液化項目是國家“十五”重點項目之一,是我國石油安全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該項目實現了煤炭資源的、清潔、就地轉化,對解決我國石油資源短缺問題、保障能源安全具有重大的戰略和現實意義,使我國成爲掌握百萬噸級煤直接液化關鍵技術的國家,奠定了我國在煤直接液化領域的國際領先地位。國家能源集團已初步構建涵蓋“陸、海、空、天”的煤基特種燃料體系:煤基航天煤油首次成功應用于火箭發射;煤基噴氣燃料實現首飛實驗成功;煤基通用柴油填補了我國極寒地區燃料型号空白,可實現對現有9個牌号柴油的替代。積極推進煤基低冰點噴氣燃料、艦用柴油應用驗證。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煤液化瀝青萃取成套技術,建成世界首套35萬噸/年煤液化瀝青示範裝置,成爲煤制油效益重要增長點。
煤間接液化方面,首創400萬噸/年高溫漿态床費托合成成套工業化技術、率先建成全球單套規模和裝置大的400萬噸/年高溫漿态床費托合成裝置,首創日投煤量2000~3000噸系列單噴嘴幹煤粉加壓氣化技術、突破了10萬噸等級成套空分技術,打破國外壟斷。開發出高端正構碳十二、碳十四、輕質白油、精制蠟等化工品,占比由零提高至75%以上。
王建立指出,煤化工比石油化工更适合生産生物可降解材料。生物可降解材料通常含有碳、氧原子組成的酯基結構,并通過酯鍵的斷裂引發降解。因此PLA(聚乳酸)、PBAT(聚對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酯)、PBS(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GA(聚乙醇酸)等生物可降解産品的原料主要是醇、酸類含氧化合物。石油化工需要加氧,而煤氣化所得的合成氣就富含氧原子,生産甲醇、乙二醇、乙醇酸甲酯等含氧化合物,經濟性好、流程短、成本低。國家能源集團開發自主關鍵技術合成氣制聚乙醇酸生物可降解塑料,已取得歐盟工業堆肥認證、歐盟海洋降解認證證書。
煤制烯烴方面,建成了世界首套60萬噸/年煤制烯烴示範工程,開辟了一條全新的乙烯、丙烯等基礎有機原料的生産路線。開發了膜料、注塑料、拉絲料、電纜專用料等多個牌号聚乙烯産品,均聚、無規共聚和抗沖等多個牌号聚丙烯産品。
科技創新布局
現代煤化工作爲碳排放較高的行業,實現綠色、低碳轉型發展刻不容緩。與石化行業相比,煤化工行業缺少基地化、規模化的統籌布局。
煤化工項目布局方面:主要集中在内蒙古、陝西、新疆等中西部煤炭資源地,遠離華東、華南消費市場;同一區域内多個企業分别建設多個類似項目,難以發揮協同效應,需要借鑒石油化工基地化布局、集約化發展的思路。
煤化工項目規模方面:已建成項目以技術示範爲主,煤直接液化大規模爲108萬噸/年,煤間接液化大規模爲400萬噸/年,煤制烯烴大規模爲137萬噸/年,煤制乙二醇大規模爲60萬噸/年;與大型煉化一體化項目相比,裝置産能較小且布局分散,無法規模化開發乙烯、丙烯下遊系列産品,也難以規模化、集成化利用副産品,導緻産品結構過于單一且同質化嚴重,競争力較差。
2021年9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到國家能源集團榆林化工考察,爲現代煤化工産業指明了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的發展方向。
現代煤化工産業高質量發展需要進行基地化布局,突出煤、油、化、新材料、新能源一體化發展,顯著提高項目效益和抗風險能力;突出示範性,積極示範産業升級新技術,通過技術創新與集成,引領煤炭資源的清潔、低碳和利用。
綠色低碳方面,以二氧化碳封存利用、煤化工與新能源耦合助力煤化工綠色低碳發展。四大現代煤化工産業示範區和五大煤制油氣基地均在國家規劃的大型清潔能源基地内,重合度高,契合新能源就地消納需求。在榆林化工建成“光伏+制氫+儲熱+儲能+煤化工”多能互補耦合示範工程,爲後續大規模新能源消納提供技術支撐。
重點在以下五大領域布局科技創新,實現以科技創新引領工業示範、以工業示範引領煤化工産業發展:煤制油技術持續升級,包括煤直接液化二代技術升級、煤基一體化通用燃料等;煤化工大型化技術開發,包括多功能定制化煤氣化技術、先進超大型合成氣制甲醇、大型低溫甲醇洗技術與裝備、石腦油和甲醇及二氧化碳制芳烴、烯烴等;新材料産業化示範,包括新型合成氣制可降解塑料關鍵技術、煤基高分子材料研發、煤基碳材料中試及工業應用等;生物化工新技術方向,包括綠色甲醇工藝、褐煤綜合利用與新能源及生物化工耦合等;綠色低碳環保領域,包括新能源與煤化工耦合示範、百萬噸級CCUS不同地質條件選址及關鍵技術研究、煤化工廢水廢氣廢固的無害化與資源化利用技術等。
轉自:中國石化報
window._bd_share_config={"common":{"bdSnsKey":{},"bdText":"","bdMini":"2","bdMiniList":false,"bdPic":"","bdStyle":"0","bdSize":"24"},"share":{}};with(document)0[(getElementsByTagName('head')[0]||body).appendChild(createElement('script')).src='/static/api/js/share.js?v=89860593.js?cdnversion='+~(-new Date()/36e5)];